课程描述
一、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本课程在上世纪80年代为农学等专业开设园艺概论,后中专时期为园林、园艺专业开设《花卉栽培》专业课程。
2001年以后为五年制高职园林、园艺专业开设《花卉栽培》专业课程,2003年又为三年制大专园林、园艺专业开设《花卉栽培》专业课程,是园林、园艺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
学院建有相应的实验室、农场和花卉繁殖基地。
专业教师一直重视本课程的建设。注重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技能训练方案和考核大纲的研究,重视教材建设,建立了试题库,基本实现教考分离。
在省农林厅组织的对全省八所农牧院校应届毕业生专业实践技能进行抽考中,我院园艺专业的学生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江苏省大学生2004年首届、2005年第二届插花竞赛中,均获团体总分第二名。
二、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花卉栽培》是高职高专园林、园艺专业的必修专业课。
《花卉栽培》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花卉的分类,花卉栽培与环境因子、花卉的繁殖、花卉栽培的设施设备,各类花卉的栽培技术、花卉的应用以及盆景、草坪的基本知识等,并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将生产、科研的最新成果用于教学。根据生源情况,教学内容作相应的组合和调整。
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绪论 2学时  主要讲授花卉的定义、花卉栽培的主要范畴、花卉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花卉的历史与现状、中国与世界花卉发展展望等内容。
一、花卉的分类及原产地 2学时  主要讲授花卉植物按照栽培、植物学分类的主要依据和分类方法。
二、花卉栽培与环境因子 4学时  主要讲授花卉植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三基点,温度对花卉分布的影响;光照对花卉生长的作用以及影响;水分对花卉生长的作用及影响;各种营养元素对花卉生长的作用以及营养缺素症。
三、花卉的繁殖 6学时  主要讲授花卉植物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定义及主要方法。
四、花卉栽培的设备与设施 4学时  主要讲授常见温室的类型,温室的主要构造。温床和冷床的主要特点;常见大棚的结构与性能,阴棚的主要功能及特点。
五、露地一二年生花卉栽培 6学时  主要讲授常见一、二年生花卉习性及栽培技术。
六、宿根花卉栽培 6学时  主要讲授芍药及菊花的栽培技术。
七、球根花卉的栽培 6学时  主要讲授水仙、郁金香、大丽花、唐菖蒲的栽培。
八、水生花卉栽培 2学时  主要讲授荷花的栽培技术。
九、温室花卉的栽培管理 4学时  主要讲授温室花卉的栽培管理,培养土的配制及肥水的施用等。
十、兰花栽培 4学时  主要讲授兰花的栽培技术。
十一、温室观叶植物的栽培 4学时  主要讲授蕨类及常见观叶植物栽培技术。
十二、多浆多肉植物栽培 4学时  主要讲授旱生型、湿生型仙人掌及其它多浆植物栽培。
十三、木本花卉栽培 4学时  主要讲授云南山茶花、杜鹃花生态习性及栽培技术。
十四、盆景 4学时  主要讲授各派盆景造型特点及技艺手法。
十五、草坪及地被植物 2学时  主要讲授草坪种植、养护管理技术。
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的重点:本课程花卉的识别是前提,了解花卉的生态习性是基础;掌握花卉的栽培管理技术是关键,花卉的园林应用是目的。
课程的难点:本课程需要学生掌握300―350种常见花卉的识别和主要花卉的栽培技术,采取划分实训小组,增加实训时间的方法来解决,本课程除课内有20课时的实践教学时间外,另安排一周的教学综合实践时间。
4.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实践教学设计了14个实验项目和3个教学实习项目。
实践教学的设计遵循了实用性、技能性和创新性原则。实践教学内容选择设计了花卉栽培教学中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技术和技能;选择设计了操作性强,有利于培养基本技能的项目;设计了每个实验和实训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围绕花卉栽培基本进行发散性思维,外延实践教学效应。所有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季节情况及生源素质作适当的组合和调整。
按此原则设计的实践教学,缓解了课时少与技能训练要求高的矛盾,有利于基本技能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效果良好。
三、教学条件
1、根据高职高专的特点,课程负责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他人的研究成果,于2005年1月编著出版了《花卉栽培》,该教材列为入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2、课题负责人参与编撰《中国花文化辞典》及《园艺植物种子生产》,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自学材料。
3、自编了实训讲义、习题集、试题库等,充实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及标本、挂图、表格等。
4、制作了网络版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5、扩建了玻璃温室、联体塑料大棚,扩建了花卉繁殖基地,引进了大量的花卉新品种供教学及实训所用。
6、结合教学、开展科研,特别是省科技厅02年“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项目――基于科技信息网的园林苗木科技服务系统”课题,――“中国扬州园林苗木信息网”的建成,网站有100多万字的花木专业基础知识,是本课程教学、学生课外自学和以后继续学习的极好平台,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相结合,讲授与演示、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根据生源素质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根据生源素质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地搭配使用适用的教学手段。生源素质好的学生适当地将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增加,生源素质差的学生则适当地增加现场教学的内容和实训的内容。
    3、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收集、整理有关的资料和阅读材料,制作了整门课程的网络版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电子读物,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效果
《花卉栽培》课程2005年被列我院精品课程,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深受广大师生称赞;课程组老师,理论水平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勤勉敬业,教学认真。本课程教师开展过多次公开课和观摩教学,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多次在学院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奖。
(1)校外专家对课程的评价
《花卉栽培》课程是高职院校园林、园艺等专业的必修课程。《花卉栽培》课程吸收同行专家多年来教学实践、科研成果、生产经验的成果。课程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花卉栽培的历史、中国花文化、现代花卉栽培的理论、花卉栽培的技术内容进行了认真的选定。课程保持了各种花卉的栽培特点,充实了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提出了花卉今后发展的方向,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在内容选择和编排方面更具有创新理念和结构,使学习者通俗易懂,运用花卉栽培技术时十分便利可行。
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的5位教师中有2位已有二十多年《花卉栽培》及有关课程的教学经历,经验丰富,在年龄结构上,老中青搭配,有利于以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师。
《花卉栽培》课程建设思路清晰,课程组成的综合性、课程结构的新颖性、课程内容的应用性等特色明显;承担本课程教学的老师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对高职高专其它课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具体见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南京林业大学汤庚国教授、扬州大学何小娣教授的评价意见。
(2)学院教务处、教学督导室、系部对课程的评价:
 《花卉栽培》课程组在我院是一支教学特色鲜明、知识结构和年龄梯度十分合理的师资队伍。主讲老师师德好,为人师表,治学严谨,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课程教学思想和理论先进,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出发,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能够认真备课,讲授条理清晰,通俗易懂,重点突出,信息量大,举例恰当,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课堂气氛活跃;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实验课开出率达100%,实验课中指导老师能够细心指导,因材施教,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在2003-2005三年的学生评教活动中均为成绩优秀。
(3)近三年学生评教情况 
  近年来,学院教学质量考核小组在对全校各门课程的考评中,本课程在园林园艺专业进行了测评,对本课程教师的满意率均达到98%以上,在近三届学生评教座谈会上,同学对本课程一致认为:1、课程进行了整合,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花卉的形态识别和栽培技术(结合花文化);2、注重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恰当,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4、内容详实、重点难点突出,课堂信息量大;5、注意课外辅导,指导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结合中国扬州园林苗木信息网,为学生自学和以后继续学习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6、课程组老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治学严谨。
(4)学院优秀课程建设考核小组的评价
 《花卉栽培》课程定位准确,课程内容结构合理,以“花卉栽培”为主线,将花卉的形态识别、生态习性、栽培技术的概念贯穿始终,特色鲜明;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恰当,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紧密;结合“中国扬州苗木信息网”,为学生的自学和后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课程组老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教学效果好。
六、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1、本课程一改以往教学只纯讲基础理论、栽培技术的做法,结合中国花文化进行教学,通俗易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花卉的栽培分类和植物学等分类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花卉植物的识别和系统学习。
   2、制作了整门课程的网络版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搜集了大量的花卉图片,使教学生动、形象、直观。
   3、结合中国扬州园林苗木信息网,为学生的自学和继续学习提供了极好的平台。